https://religiousopinions.com
Slider Image

佛教中的般若或潘纳

般若是“智慧”的梵文。 Panna是Pali的等同物,更常用于上座部佛教。 但佛教中的“智慧”是什么?

英语单词“ 智慧”与知识联系在一起。 如果你在词典中查找单词,你会发现诸如“通过经验获得的知识”这样的定义; “善于判断”; “知道什么是正确或合理的。” 但这并不是佛教意义上的“智慧”。

这并不是说知识也不重要。 梵语中知识最常见的词汇。 Jnana是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实用知识; 医学科学或工程学将是jnana的例子。

然而,“智慧”是另一回事。 在佛教中,“智慧”正在实现或感知现实的本质; 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,而不是它们的出现。 这种智慧不受概念知识的约束。 必须要有亲密的经验才能理解。

般若有时也被翻译为“意识”,“洞察力”或“洞察力”。

小乘佛教中的智慧

上座部强调通过污秽净化心灵( kilesas ,在巴利)和通过冥想( bhavana )培养心灵,以便发展对“存在的三个标记”和“四圣谛”的洞察力或洞察力。 这是通向智慧的道路。

要实现三个标记和四个高尚真理的完整意义,就能感知到所有现象的真实本质。 5世纪的学者 Buddhaghosa写道(Visuddhimagga XIV,7), “智慧渗透到达摩中,就像它们本身一样。它驱散了妄想的黑暗,它掩盖了达摩的自身。 “ (在这种情况下,佛法意味着“现实的表现。”)

大乘佛教中的智慧

大乘的智慧与sunyata的教义有关,即“空虚”。 智慧的完美( prajnaparamita )是对现象空虚的个人的,亲密的,直觉的实现。

空虚是一种经常被误认为虚无主义的困难学说。 这种教导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存在; 它说任何东西都没有独立或自我存在。 我们将世界视为固定的,独立的东西的集合,但这是一种幻觉。

我们所看到的独特事物是临时化合物或条件组合,我们从它们与其他临时条件组合的关系中识别出来。 但是,仔细观察,您会发现所有这些程序集都与所有其他程序集相互连接。

我最喜欢的空虚描述是禅师老师诺曼菲舍尔。 他说,空虚是指解构的现实。 “最后,一切都只是一个名称,”他说。 “事物在被命名和概念化方面有一种现实,但除此之外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。”

然而,有一种联系:“事实上,你找到的只是连接,没有连接的东西。它是连接的彻底性 - 没有间隙或肿块 - 只有恒定的连接 - 这使得一切都变得无效。所以一切都是空的和连接的,或因为被连接而空虚。 空虚是连接。“

在小乘佛教中,在大乘佛教中,“智慧”是通过对现实的亲密,有经验的辨别来实现的。 对空虚进行概念性理解并不是一回事,仅仅相信空虚的学说甚至不是很接近。 当空虚被个人意识到时,它改变了我们理解和体验一切的方式 - 那就是智慧。

资源

  • “关于空虚的几句话”
在泰国的宗教

在泰国的宗教

乔治怀特菲尔德,伟大觉醒的引人入胜的福音传道者

乔治怀特菲尔德,伟大觉醒的引人入胜的福音传道者

文莱的宗教

文莱的宗教